5月31日20时15分,一位可敬可爱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核试验爆炸力学测量技术的开拓者——老党员、老军人、老研究员、老教授林俊德,在生命最后5个小时的生打硬拼中倒下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75岁的林俊德,一生从事核试验工程技术事业,一生没有离开过叫“马兰”的生命绝地——罗布泊大漠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一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率先垂范、踏实做事。当他身患胆管癌(晚期),得知生命以日计算后,依然拒绝手术治疗,将极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重要资料的整理、课题研究的指导、批阅学生毕业论文之中……
“我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在生命终止的3天前,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顿生危机感,断然婉拒医院延长自己生命的最后努力,强忍剧痛坚持下床工作,把手中的重大国防科研工作,清楚无误地交待给了同事和他的学生。
一度昏迷不醒的林俊德在苏醒过来后,坚决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目的只有一个,与死神赛跑,“抢救”那些至关重要的资料和数据。然而,普通病房里的林俊德,再次出现了险情,完全肠梗阻导致肚子充满了胀气和腹水,心率每分钟多达130次。
医生不忍心“放任自流”,便下令做肠梗阻手术。可林俊德再一次拒绝了:“即使手术能延长几天,但不能工作就没有意义。你们不要勉强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把办公桌搬进来,让我工作,我可能还能多活几天。”林俊德像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那样,果断地决策。
病床上的林俊德,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输液管等各种管子,争分夺秒地敲响了键盘,紧张地整理自己电脑里的资料。为了减少干扰,他竟然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的林俊德,“一息尚存拼搏不止”,他已经将个人生命安全完全置之度外了,铁杆的“工作狂”,忘我工作感天动地。人们哪里会知道,此时的监护仪上,林俊德各项生命体征已濒临死亡的边缘……
“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喘息,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生怕某一个瞬间他会突然倒下。”医生张利华无不动容地说,从医30多年,从没有哪一位病人,如此地令他和同事们揪心和感动。但他很无奈,面前的林俊德挑战生命极限、拼命地向前冲,谁也拦不住了。
两个小时后,已经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守护身边的人发现,林俊德在短暂清醒时,他依然不忘履行职责,反复叮嘱学生,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5个小时后,林俊德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
如果不是人们的亲眼所见,林俊德奄奄一息还能坚强地在笔记本电脑上整理珍贵的核试验技术数据,还有那些只有他才能说明白的重要资料,肯定没人相信这是真的。可是,人们还是泪湿衣襟,为林俊德忠于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而感染到心灵深处。
林俊德走了,走得如此悲壮。其品质意志犹如铁打钢铸,无情的病魔休想“俘虏”这位连续52年战斗在核试验领域的顶尖专业技术人员。他就是那朵开在罗布泊大漠里的马兰花,他嘱咐家人将自己埋葬在成片的马兰花中,与中国核试验基地相伴。
这是怎样的一个思想境界,又是怎样的一个选择啊?林俊德以其“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的“三不”自律和行动,对此作出了精彩而深刻的回答。
富有真才实学、真做实干“含金量”的林俊德,可谓人品、学品、事品高尚,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和军人,也是真正的科学家。我们的所有感动,都来自于林俊德名副其实地做学问,搞研究,抓攻坚,带学生。而他忠诚于祖国和人民,“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大形象,则永远鞭策和鼓舞着我们向上、向上、再向上。
在当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党、全国谋求人民福祉,实现民富国强宏大目标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要有林俊德的那么一股干劲。只有弘扬林俊德“一息尚存拼搏不止”的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胜利、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我们才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林俊德走了,走得如此感人,如此难忘。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添砖加瓦,是我们每一个人向林俊德学习的最好行动,也是对林俊德最深切的缅怀。